金刚经福音网
金刚经福音网
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正法眼藏-白云禅师 佛祖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传 证严法师说故事
主页/ 佛本生故事/ 文章正文

佛学智慧,什么最能代表佛教的精神

导读:佛学智慧,什么最能代表佛教的精神俗话说“有其心,必有其行”,内心存着什么样的心,外表自然就会显现出怎么样的言行来。同样的,一个对阿弥陀佛有百分之百的诚挚真心,愿生极乐世界的人,自然也会对娑婆世界的...
佛学智慧,什么最能代表佛教的精神

俗话说“有其心,必有其行”,内心存着什么样的心,外表自然就会显现出怎么样的言行来。同样的,一个对阿弥陀佛有百分之百的诚挚真心,愿生极乐世界的人,自然也会对娑婆世界的事情看得比较淡,甚至于很不执著,而对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,则看得比较重,甚至于百分之百的重,可以说他的一切生活、作为的目的,都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。所以,一个信受阿弥陀佛救度,愿生极乐世界的人,必定是对自己的妄想杂念看得非常的淡然,而对念这句弥陀名号看得非常的重要,因为他有这个心,所以自然地时时刻刻,都会称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

真念佛人,生死感迫切,无常感强烈,出离心坚固,又深知自力心行之卑微无力,弥陀愿力之广大坚深,知出六道之捷径在此,故聆弥陀悲音,感彻悦髓,诚然绝处逢生!如同暗夜遇灯,沙漠遇水,贫者遇宝,死囚遇赦,心生大欢喜,时时称佛名。

一提到佛教,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慈悲,而是戒律啊、吃素啊等等,哪个词最能代表佛教?就是慈悲,佛教是大慈大悲。但是,现在在这方面弘扬得不够,没有把慈悲这方面彰显出来。现在能代表佛教的不是慈悲,而是戒律,是出家,是吃素,是光头……这些东西对普通人是有门槛的,大部分人不喜欢这种被束缚的东西。虽然佛教也讲智慧,但是智慧跟慈悲比起来,慈悲更能代表佛教,代表佛教的精神。

慈悲有三种:小慈悲,中慈悲,大慈悲。所谓小悲,对我们凡夫来说就是怜悯心。它要有一个外缘牵动,有一个具体的人,碰到一件具体的事,感觉对方很可怜,很值得怜悯,然后就生起慈悲心了。接着就号召大家为这个苦难的人捐钱,有一个人捐了一些钱,我们就说“这个人好慈悲”。但这是最低等的慈悲,跟人的怜悯心差不多。

中悲是法缘慈悲,就不一样了。他看到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人,他看到的是五蕴的合成。人是由五蕴合成的,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。他并不是因为这个人是他的同乡,或者是他的父母、子女,有一种特别的关系,才对他产生慈悲。

前面的小悲,其实是有分别的。打开新闻,有好多值得同情的人和事,怎么没触发他的慈悲心呢?怎么只有这个人和这件事才触发了他的慈悲心呢?因为他跟这个人多了一层关系——老乡。总之,小悲需要一个缘。

中悲(法缘慈悲)也需要缘,跟佛的无缘大悲比起来,它也需要缘。但是,这个缘不是建立在众生缘的基础上,不是因为有一个实际的人,跟我有什么样的因缘,才引发了这个慈悲,法缘慈悲不是这样的。它是建立在法的基础上,看到众生在幻化的因缘世界里受苦,没办法出离,才引发了他这种中悲

小悲是人天圣者共通的;中悲是声闻、缘觉和初地以上的菩萨,也就是三乘圣者才有的;无缘大悲只有佛才有,是佛独有的。

《观经》里有一句话:“佛心者,大慈悲是,以无缘慈,摄诸众生。”佛心是什么?“大慈悲是”,佛心就是大慈悲。“以无缘慈摄诸众生”,佛不需要众生缘,也不需要法缘,佛是自然而然的,一切众生跟他成为一体,众生受苦就是他受苦,非常深彻,油然而生,自然而然,度尽一切众生,又实无一众生可度。

我们常念“大慈大悲阿弥陀佛”或者“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”等,在诸佛菩萨前面加上大慈大悲,说明诸佛菩萨是慈悲的,所以,慈悲最能代表佛教,代表佛教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