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省图书馆藏刺血写本《华严经》
几年前,山东省图书馆的古籍从大明湖分馆搬迁到济南二环路的新馆,在点库整理的过程中,发现了一部刺血写的佛经,见诸报章,一时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。其实,这部书很早以前就已收藏在大明湖奎虚书藏的二楼书库中了,不是什么新的发现。上世纪70年代全国进行古籍普查,编辑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》,当时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把它收到善本书目里去,但这部佛经的确是一部极其珍贵的文献。 佛教强调读诵及书写经典的功德。向以经典为三宝中之法宝,甚加尊敬,而且通过写经来为人祈福,或求解脱,故书写经典时,态度颇为严谨。写经多以墨书写者,也有人以金银泥写经。刺血写经,是人们对佛经的最高供养形式。《梵网经》云:“刺血为墨,以髓为水,析骨为笔,书写佛戒。”又《大智度论》卷十六云:“若实爱法,当以汝皮为纸,以身骨为笔,以血书之。”刺血写经有诸多步骤和讲究,前人多有论述。 首先,古代人刺血,只从心脏以上取,或从舌头或从手指,或从手臂或从胸前处取血。刺血写经,有专门纯用血写的,也有合金、合硃、合墨、合水写的。如果用纯血书写,盛在清洁的器皿中,先用长针在血中尽力搅动,去掉血筋,这样血就不会粘笔,书写便会很流畅,如遇血凝,用生姜研磨后又可继续使用。刺血时,不可一时刺得太多。因为所采的血,久了就会发臭,无法再用来书写
相关链接 《华严经》是佛教著名的经典。传说是如来成道后之第27日,于菩提树下为文殊、普贤等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。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,开显出无尽无碍之妙旨。后来,相传在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七百年,印度龙树菩萨遍习大小乘的佛经,而且融会贯通,于是就认为佛法不过如此,释迦既然能够创教,当然他也可以独创一格。此时龙王现身,欢迎他到龙宫阅藏。龙树菩萨在龙宫见到了上、中、下三本《华严》,深感佛法深湛,遂取下本十万偈携回流通。 《华严经》传到中国以后,译本主要有三种。一是六十华严,凡六十卷,由东晋时在庐山的一位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罗翻译,又称旧华严、晋经,收于大正藏第九册。二是八十华严,凡八十卷,唐代实义难陀译,又称新华严、唐经,收于大正藏第十册。三是四十华严,凡四十卷,唐代般若译,全称《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》,略称《普贤行愿品》,又称贞元经,收于大正藏第十册。因为八十华严缺了最后一品《普贤行愿品》,到唐德宗的时候,华严宗的第四祖澄观法师,就把这个四十卷的般若最后一卷《普贤行愿品》,加到八十华严里,一共是八十一卷,形成《华严经》的定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