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福音网
金刚经福音网
罗汉菜 隽永故事 禅是一枝花 小和尚的白粥馆 少林故事
主页/ 禅理故事/ 文章正文

佛性与茶性互连互通,都是让人处事清净淡雅,为人中庸平和

导读:佛性与茶性互连互通,都是让人处事清净淡雅,为人中庸平和我们从中不难看出,生老病死是属于身苦:怨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所求不得苦是心苦:而五阴炽盛则是涵盖身、心二者。前七苦可以说是过去所感之苦,而最后一...
佛性与茶性互连互通,都是让人处事清净淡雅,为人中庸平和

我们从中不难看出,生老病死是属于身苦:怨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所求不得苦是心苦:而五阴炽盛则是涵盖身、心二者。前七苦可以说是过去所感之苦,而最后一者则是总括了身心诸苦,是未来得苦的原因。因果相生,没有期限,所以有智慧的人必须依照大乘佛菩提道来修行,来求证般若实相,只有如此才能有解脱之日。据传在释迦牟尼成道后,第一次在鹿野苑弘扬佛法时,谈的就是“四谛”之理。佛教认为,凡是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带来苦恼,佛法求的就是“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”。参禅悟道也如此,看破生死,明心见性,达到大彻大悟,求得对“苦”的解脱。

自古以来,中国人就以“南方之嘉木”喻茶,也有用“灵草”、“灵物”、“灵叶”、“甘露饭”来显示人们对茶的美好寄托。茶圣陆羽在其著作《茶经》中曾论述:“茶有九难”,这里说的九难制茶的九个过程,分别为造、别、器、火、水、炙、末、煮、饮,这都是茶叶成为可口的茶水所必不可少的,茶的制作过程实属艰辛,想要从一而终的做好实属不易,而如实如见四谛,证悟成佛,成为圣者的过程不也如此么!

在茶饮中,茶之上品更是以口感“清苦”为美,《茶经》卷五云:“其味苦而不甘,拜也;甘而不苦,模也;暖苦咽甘,茶也”,茶刚入口时应当是清苦的口感,咽下去之后则能生出甘甜之美。将茶饮引入佛理,也正是契合了佛家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这四条人生大纲。

佛门由此引发联想,引导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,参破“苦谛”。《茶与禅》一书中写道:“遇水舍己,而成茶饮,是为布施;叶蕴茶香,犹如戒香,是为持戒;忍蒸炒酵,受挤压揉,是为忍辱;除懒去惰,醒神益思,是为精进:和敬清寂,茶味一如,是为禅定:行方便法,济人无数,是为般若。”

禅修之路概括而言就是:“明心见性、离苦得乐。”茶之苦与佛性之苦是完全相通的,“嗳苦咽甘”已是茶人品茶的一种共同观念,同时也是茶的一种审美属性与通灵之感的体现。

“缘起性空”论是万法之根本法则,是中道缘起论的核心思想。“缘起”即“因缘生起”,“缘起性空”即诸法是“众因缘具足和合”而成。《杂阿含经》中有云:“缘起法者,非我所作,亦非余人作,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,法界常住。彼如来自觉此法,成等正觉,为诸众生分别、演说、开发、显示。”可见,“缘起”并非佛陀创造而成,世间诸法是在各种自然条件完备的情况下所形成,所以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个不变的规定性;离开了因缘和合,就无法去定义这个物体,这就叫做“空”,佛陀他发现了这一自然法则,而后将此对众生宣传说明。

“缘起”说,是佛教的理论基础。原始佛教中对“缘起”定义为:“因此生彼,若无此因便不生彼,因此有彼,若此灭者,彼便灭也,”“缘起”所阐述的是因、缘、果三者之间的关系,“因”可以理解成因素,“缘”则为条件,诸法依靠“因”、“缘”和合才有“果”。佛教说一切皆空,但在讲“空”的时候并不否定假有,“性空”就是指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有。人世间所获得的功成名就、荣誉耻辱等等“实相”,即是“假名”,是“空”的,执着于“假名”是没有意义的,这样的“缘起性空论”既肯定了世俗中客观存在的物质,又合理地引发了人们对世俗的否定,这一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。

茶是客观物质,人心之所以能与物产生关联,是由于六根、六识以及六尘之间相互影响所致。六根是人体上的生理器官,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。饮茶之人常强调要做到净心,即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,能够内心清净,饮茶者要将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态度融入茶中,确立最原本的自我。这与慧能禅师所强调的心、佛与众生的关系是干扰的。慧能认为“心生则法生,心灭则法灭”

本性即为佛性,本心即为佛心,消除妄念,保持本心本性,即可入佛境。他还指出,人的本性原本清心寡欲,每个人只要保持本性就能够拥有佛陀的智慧,只是由于被二元世界的欲望、追求所蒙蔽,所以不能悟道成佛。习禅者若能参悟这一点,关照般若,照事照理做,消除妄念,福泽万物,便能明心见性,顿悟成佛。“自性迷,佛即众生;自性悟,众生即佛。”。